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本院要闻

三十次调解只为三万元,值?值!

时间: 2014-12-23 11:34

   

17日,在汉务工的吴兰将一面印有“新时代的楷模 贴心为民好法官”的锦旗送至汉江中院,她激动地握着承办法官高健的手说:“感谢法官,感谢法院,我能拿到这笔工钱多亏了你们啊!”

一次好意带来三万欠款

吴兰多年来一直在汉以家庭作坊模式从事服装加工生意,微薄的利润仅够勉强维持生计。2011年10月,经商认识的谢凡找到吴兰,表示有笔大生意,制作一批特色帽子,想交给吴兰来做。双方约定交货后一次性付清加工费,随后吴兰组织多名工人进行加工。加班加点忙活了三个月,吴兰带着完成的货物到谢凡处交货,两天后,谢凡却告知吴兰,这批帽子均与约定的款式不符。在多次向谢凡讨要加工费未果的情况下,吴兰只好自己垫付工人三万多元的工资,原本不宽裕的生活一下陷入困境中。多次与谢凡沟通无效,吴兰求助到法院,一审法院在谢凡为出庭的情况下判决吴兰胜诉,但被告谢凡却对判决结果不服,并提起上诉,认为吴兰制作的帽子不符合双方约定的样式,已构成违约,导致合同导致继续履行,违约责任不应由谢凡承担。

30次调解只为公平正义

接到案件后,承办法官高健在反复查阅一审卷宗后发现,就现有证据而言,事实比较清楚,吴兰制作的帽子确实与约定的样式不符,但简单判决支持谢凡诉请,不拔出当事人心中那根刺,不仅不利于当事人矛盾的化解,反而会成为激发更激烈矛盾的导火索,在一审判决送达后,吴兰和谢凡之间已经多次发生激烈争吵,甚至报警。为了理清案件的堵塞点,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承办法官先后三十余次前往武汉分别赴吴兰和谢凡处开展调查调解。在一次次的调解过程中,法官发现,吴兰并未像谢凡认为的那样在制作过程中偷工减料或粗心大意,整个制作过程都是严格按照程序来制作的,但最终帽子确实和约定的样式不符,吴兰本人也很奇怪。法官还发现,谢凡也不像吴兰所认为的故意不愿支付劳动报酬,谢凡多次向法官表示这笔生意是看在平日里和吴兰相处得还不错,而且这批帽子原材料都不需要吴兰准备,风险小、利润高,是照顾吴兰才把生意交给她的,吴兰不按约定样式制作,在此情况下谢凡拒绝支付加工费。

三年疙瘩终于一朝化解

制作的帽子与约定样式不符的原因,是当事人之间难以释怀的疙瘩团,也是难以达成和解的拥堵点。经多次对比试验,吴兰发现用其他布料能够做成约定样式的帽子,但用谢凡提供的原材料却做不出来,但谢凡坚持认为原材料没问题,是吴兰制作过程存在瑕疵。随着调解工作的深入,承办法官了解到,谢凡其实也只是中间商,真正的委托方是一名香港商人,制作帽子的原材料也是由其提供的。在在法官的主持下,谢凡和吴兰同意对原材料进鉴定,最终鉴定认为该批原材料在现有技术下确实无法制作成为要求的样式。“我误会她(吴兰)了,没想到问题原来出在原材料上。”在随后的调解中,谢凡向法官感慨道,“高法官你说得对,既然责任不在她(吴兰),是不该让她承担责任,本来最初是想让她赚一笔的,没想到却害的她亏了。”吴兰和谢凡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随后在银行完成了转账。

三十次的调解,终为吴兰讨回了拖欠三年的三万余元,“工作累,但看见当事人释怀笑容的时候,身体的疲倦更衬托出心里的愉悦!”结案后,承办法官高健在朋友圈这么说到。(文中所有人名均为化名)